一、鱼叉刚落地天载配资 ,M109又上路:台军火力体系在重构? 就在不久前,台岛刚刚完成首批美制“鱼叉”反舰导弹系统的部署,尚未热身完,新的火力升级就来了。 据外媒披露,(台湾购买更多美国M109A7自行榴弹炮,提高火炮能力(armyrecognition.com))2025年, 批准从美国购买 新一批 M109A7自走榴弹炮 ,总量将达到 40门以上 ,整个项目预算超 25亿美元(约合900亿台币) 。
这一消息标志着,台军正在从“岸防导弹系统”逐步迈入“地面远程火力支援”的立体化体系建设。 这不仅仅是一笔军购,而是一次清晰的战术布局调整。 二、什么是M109A7?不是老炮,而是“火控+动力”全升级 M109系列是美军的经典自走炮系统,而这次交付的 A7型号 ,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版本,而是全新的火控平台。
来看一张参数表: 项目 参数 解读 炮管口径 155mm 北约标准 射程 22-30公里(普通弹),70公里(火箭增程弹) 能压制多数野战阵地 发射速率 每分钟1-4发 可持续火力打击 动力系统 布拉德利底盘+电气改进 更强机动性、更好避弹能力 火控系统 数字化射控+GPS定位+自动装填辅助 打击精度明显提高 配套单位 M992A3弹药车、战场通信模块 成体系部署作战 总采购数量 超过40门 陆续交付至2026年底 你可以理解成:这不是传统“卡车拉大炮”,而是一种 打了就跑、精度打击、全天候联动作战平台 。
三、台军为何此时要“地炮强化”?有三大考虑 1.与“鱼叉系统”形成海陆联动布局 前脚刚部署了海岸防御型反舰导弹,后脚就开始引进远程地面火炮,这是要将战区作战分成:
近海拒止线(由导弹系统负责) 内陆火力压制带(由M109系列负责) 这相当于“用导弹拦截来舰,用火炮阻击滩头”,是岛屿作战典型的“海陆一体化”战法思路。 2.替代老旧M109A2/A5版本,全面数字化作战 岛内此前的自走炮主要为上世纪版本(A2/A5),火控系统落后、底盘老化,部署效率低、打击精度差。
此次引进A7,等于全面换装,适配数字指挥系统,并可实现: 精准火力覆盖 快速部署撤收 联合制导打击 相当于“主力换心脏”,不是升级,是再造。 3.应对“远距离滩头火力压制”战术威胁
A7的火力最大射程超70公里,可用于: 远程滩头压制 打击集结地、火力节点 反登陆部队部署通道 与“守”不同,这是在建立“滩头线外的压制能力”,增加突发状况下的战术延迟窗口。 四、整合来看:台军正在搭建什么样的作战结构?
从2023年起,台军的装备采购呈现出一种非常明显的节奏: 近程:无人机+短程导弹系统(如毒刺、红隼) 中程:反舰系统(鱼叉+“雄风”+岸基雷达) 远程:M109A7+远射弹药+战场通信系统 天空:雷达系统+F-16V机队+部分侦察卫星服务 这其实是一个“多维火力格网”: 攻击点更多元 打击方向更立体 响应速度更快 机动能力更强 再也不是过去那种“靠单点阵地硬守”的防御模式,而是“系统联动、模块接力”的新式打法。 五、解读900亿采购背后的“三层战略信号”
信号一:采购不是“战斗准备”,是“战术框架建构” 这并不是“马上要用”,而是 提前建制、系统铺开、形成基础平台 。 未来台军的训练、战术预演、协同方案都会围绕这些武器平台进行。 信号二:美台军工进入“合作惯性期” 从“鱼叉系统”到“M109火炮”,再到F-16V批量改装,形成了一个逐步深化的合作通道,稳定性更高、节奏更明确。
这背后是双方战术接轨能力的试探与磨合。 信号三:岛内防务从“被动防守”转向“主动延迟” 所有新系统的共同特征是: 部署快、射程远、可以打击前沿通道 ,说明战术逻辑正在向“控制延迟—阻断打击—反向压制”演变。 结语|M109落地,不只是多了门火炮
台湾火力系统的这次“加码”,看起来是传统火炮的更新,实则是 战术主动权的一次小幅前移 。 它不是让台军更强,而是让台军“更难被瞬间压制”。这类装备的部署,更像是一种“延迟代价计算”的博弈方式: “你可以进攻,但你要多付出一点时间” “你可以突破,但你要绕开我更多阵地” “你可以压制,但我比以前跑得快、打得准” 这,就是现代战争的新样子。
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